2025年3月15日,中国击剑俱乐部联赛全国赛在南昌国际体育中心隆重开幕,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余名选手齐聚于此,将在未来五天里展开激烈角逐,这场被誉为“国内最大规模民间击剑赛事”的盛会,不仅展现了击剑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发展,更成为全民健身战略实施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。
清晨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早已人头攒动,身着各色防护服的选手们手持花剑、重剑和佩剑,在晨光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来自上海剑锋击剑俱乐部的12岁小选手李天怡一边做着热身运动,一边告诉记者:“这是我第二次参加全国赛,去年拿到了U14组第八名,今年我的目标是站上领奖台。”
规模空前 创历史新高
本届赛事创下了多项纪录,据组委会公布的数据,报名选手达到3126人,较上届增长23%,参赛俱乐部达428家,覆盖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和直辖市,赛事设花剑、重剑、佩剑三个剑种,按年龄分为U10、U12、U14、U16、U17+和公开组等6个组别,将产生54枚个人赛金牌和18枚团体赛金牌。
中国击剑协会俱乐部联赛负责人张健表示:“击剑俱乐部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,从最初的几百人参与发展到如今超过三千人的规模,这反映了击剑运动在中国民间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,南昌作为革命圣地,如今又成为击剑运动的竞技舞台,具有特殊意义。”

硬件升级 科技赋能赛事
本届赛事在硬件设施和科技应用方面都有显著提升,比赛使用了60条剑道,全部采用国际剑联认证的电子裁判器,值得一提的是,组委会首次引入了5G+AR技术,观众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选手数据、回放精彩瞬间,甚至从多角度观看慢动作回放。
在赛场一侧,新设立的“科技击剑体验区”吸引了不少观众排队体验,通过VR设备,普通人也能模拟体验击剑比赛的紧张刺激,来自南昌本大学生王同学在体验后兴奋地说:“太真实了!我能感受到那种对决的紧张感,以后可能会考虑报名学习击剑。”
老少同台 诠释剑客精神
赛场上,不同年龄段的选手同场竞技,展现出不俗实力,在U10组比赛中,小选手们虽然身材稚嫩,但技术动作有模有样,进攻防守间尽显训练成果,而公开组比赛中,不乏年过五十的选手,他们的参与真正体现了“全民健身”的理念。

65岁的退休教师刘建斌是本届比赛年龄最大的选手之一,学习击剑仅两年的他告诉记者:“击剑不仅锻炼身体,更锻炼大脑,你需要不断思考、预判和决策,这是一种身心俱益的运动,年龄不是问题,重要的是敢于尝试和挑战自我。”
地方支持 打造城市新名片
南昌市政府对本届赛事给予了高度重视,市体育局局长表示:“承接这样全国性的大型赛事,不仅能够促进南昌体育事业的发展,还能带动本地旅游和经济,提升城市影响力,我们为赛事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,包括交通、安保、医疗等各个环节。”
据悉,赛事期间预计将为南昌带来超过8000人的客流,包括选手、教练、家属和裁判等,酒店预订率较同期上升35%,本地商家也推出了系列“击剑主题”促销活动,形成良好的赛事经济效应。
人才培养 夯实击剑基础
近年来,中国击剑在国际赛场上屡创佳绩,带动了民间击剑运动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接触并喜欢上这项被称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的运动。
北京某击剑俱乐部教练告诉记者,他们俱乐部的学员数量在过去五年增长了四倍多:“家长们都认识到击剑不仅能锻炼身体,还能培养孩子的专注力、决策力和礼仪观念,许多学员通过击剑特长还获得了升学方面的优势。”
本届比赛中,不少专业队教练也来到现场观摩,寻找有潜力的后备人才,江苏省击剑队总教练表示:“俱乐部联赛已经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,不少优秀运动员最早都是在俱乐部开始训练的。”
赛事亮点 新增团体接力赛
本届比赛新增了团体接力项目,模拟田径接力赛的形式,每位选手完成一定比分后换人上场,增加了比赛的观赏性和趣味性,这个创新项目吸引了许多俱乐部报名参与。
组委会还组织了“名师讲堂”和“裁判员培训”等配套活动,邀请国内知名教练和国际级裁判分享经验,提升击剑运动的整体水平。
防疫措施 保障赛事安全
尽管疫情已经成为过去式,组委会仍然做好了充分的医疗保障准备,现场设置了医疗点,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和急救设备,确保能够及时处理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。
随着首日比赛拉开战幕,剑道上已经开始响起剑尖碰撞的清脆声音和选手们的呐喊声,未来几天,这里将上演一场场精彩的对决,选手们将以剑会友,切磋技艺,弘扬体育精神。
夜幕降临,南昌国际体育中心依然灯火通明,剑道上的比拼还在继续,那些身穿白色战衣的身影,正在用手中的剑书写着自己的梦想与坚持,这场持续五天的击剑盛宴,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,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优雅而激烈的运动。